欢迎访问平顶山市公安局 |
| 繁体 | 支持IPv6
log

​《民法典》相关问题解读

《民法典》相关问题解读

 

   “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宪法及宪法的实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处在统帅的地位,《民法典》开宗明义,在第一条里写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法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王轶谈道。

擦亮人民性底色

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指导下,我国的立法工作对人民的迫切需求作出了快速有力的反应。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随着人民群众权利意识的提高,立法部门加班加点,换来了《民法典》的迅速出台。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又提供了民主参与的最佳平台。民法典的编纂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约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张新宝介绍:“民法室的同志极其辛苦,所有的意见都要从网上下载保存起来,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落实到具体的条文,再根据多数人的意见给出修改的方案。”

一个大写的“人”

在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围绕人格权要不要独立成编曾有过许多争论。“这个问题确实争议很大,但它确实意义非凡。”王轶表示,“此前那些曾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法典,把人定位为推动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而中国把人定位为推动实现自身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主体。对每一个人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中国的民法典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周到的确认和保障。”

纵观整部民法典,自然人取代公民成为权利主体的表达,王轶解释说:“自然人和公民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公民是具有一国国籍的人,而自然人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这个称谓的变化表达了我们对人类的看法,我们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法典的编纂也要服务于我们对人类所抱持的这样的一种看法。”

作为人类从工业文明转向信息文明阶段第一部编纂完成的民法典,其对转型阶段价值判断问题作出了相应的回应,法律工作者期待着这些回应能够成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参考和借鉴。

回应时代之问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潮流瞬息万变,要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各种关系,法律也必须跟上脚步。

对于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高空抛物问题,民法典作出了有力回应。高空抛物和物品自高空坠落,如何确定侵权人,如何对受害人进行充分地救济?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在一部民法典中明确写明公安机关的职责,这在比较法上是很罕见的一件事情。民法典确立这样的规则,就是希望能够在确定侵权人的问题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王轶说。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