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平顶山市公安局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建设路 网站标识码:4104000039
ICP证号:豫ICP备2023032024号-1
豫公网安备41040202000246号 联系电话:0375-3226114
法者,治之端也。今年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五周年。五年,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奋斗的标尺。
回望来时路,从获得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荣誉,到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我市始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度融入法治建设、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经济发展全过程,创新推出了“府院联动+不良资产处置平台”“1456警网融合”“一村三员”等特色工作品牌,完成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蝶变,诠释了“法治为民”的初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法治动能。
平安建设筑基石
“没想到刚得手就被抓了!”今年6月,舞钢市尚店镇一黄金盗窃案嫌疑人落网时仍不敢置信。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精准指导,当地警方周密布控,仅用7小时便人赃并获,为商户挽回了60余万元损失。这起案件的快速侦破,正是我市平安建设成效的缩影。
平安,是民生所系、发展之基。五年来,我市政法机关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织密防控网络、严打违法犯罪、化解风险隐患,让平顶山成为全省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精准打击,斩断犯罪链条。我市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的凌厉攻势。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推进,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依法铲除了一批群众深恶痛绝的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面对持续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公安机关打出了精准预警、快速止付、集群打击等一系列组合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市新立“盗抢骗”案件环比下降45.71%,新立民生刑事案件7天快侦率50.09%,“盗抢骗”嫌疑人抓获数、破案率均创历史新高,新发电诈案件环比下降12.68%,群众损失同比下降36.23%,打击电诈工作量稳居全省前列……
立体防控,织密安全防护网。“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走路心里都踏实!”这是近年来市民的共同感受。
我市坚持人网联动护平安,构建起“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社区有联防”的立体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公安武警联勤武装巡逻“四项机制”和“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并加大夜间警力投入,开展“车巡+步巡+铁骑”联合武装巡逻,提高酒吧、夜市等娱乐场所周边的见警率、管事率。同时,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并在村(社区)设立警务工作站,“网格+警格”配备社区民警827名、辅警3270名,实现村格警务全覆盖。
风险化解,守牢稳定底线。“多亏政府帮我们解开枷锁,企业才能重获新生。”某建筑企业负责人拿到账户解冻通知时感慨道。面对经济领域风险和问题楼盘等问题,我市坚持用法治方式有效防范化解。通过深化府院联动机制,成功解封被查封资产127处,为32家企业恢复授信额度12亿元,推动56个项目成功重启。全市未发生重大涉稳事件,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警网融合提效能
今年国庆假期,石龙区公安局在获取辖区在逃人员霍某返乡的线索后,经过“派出所+办事处”协同配合,仅用10小时就将涉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抓获。
“这就是警网融合‘1+1>2’效果的具体体现。”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说。
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这是基层治理面临的普遍性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市委市政府聚焦“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在政法系统创新探索“1456”警网融合模式,推动警务网格与社会治理网格深度融合,整合优化现有各类信息化治理手段,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推动各部门、各环节高效协同,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1456”警网融合模式以“一体化指挥”为核心,构建“四员联动、五项机制、六大场景”的运行体系,社区民警与网格员结成工作搭档,吸纳调解员、法律顾问、志愿者等力量组建服务团队,通过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实现隐患信息双向流转、高效处置,达成“主动预警、群防群治”目标。
今年6月,该模式在新华区光明路街道、宝丰县父城街道试点推行以来,成效立竿见影:两地刑事案件数同比分别下降20%、28%,矛盾纠纷化解率同比提升20个百分点以上。
“因为一棵梧桐树,多年的邻居产生了矛盾,多亏民警和网格员帮忙,大家化干戈为玉帛。”今年9月,卫东区东安路街道东苑社区64号楼的居民终于摆脱了倾倒树木的困扰。这棵20多年的老树因连续降雨倒伏,邻里因所有权问题争执不下,网格员调解无果后,社区民警及时介入,讲解法律知识、协调处理方案,很快化解了纠纷。
目前,“1456”警网融合模式已在全市全面推开。
多元解纷纾民忧
“感谢综治中心一站式服务,我们的问题顺利解决了。”近日,舞钢市民张先生反映,去年他带领15名工人在某企业务工,被拖欠工资11万元。经舞钢市综治中心入驻的人社、法院、司法等多部门共同会商研判和多方协商,最终与企业达成一致意见,签订支付协议,欠款全部支付到位。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也要抓前端、治未病。五年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我市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实体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推行法律援助“一窗受理、市域通办”,将高频公证事项出证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25%的业务实现“当日受理、当日出证”。目前,11个市级中心、147个乡(镇、街道)工作站、2823个村(居)工作室全部投入使用。
同时,我市建立医疗、劳动争议、消费维权等领域的专业性基层调解组织,在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石龙区建立“三级例会”制度,今年以来会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06件次;鲁山县开展“法治夜话”320余场,发放宣传手册3万余份,为1300余人次解决了法律问题;汝州市“村民评理说事点”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化解矛盾……
前端发力解纷。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城市肌理,按照整合资源、方便群众、运用法治、注重实效的要求,按照1+4+5+N的运行模式,加快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各类诉求都有对接的窗口,全流程完善群众诉求的登记、受理、办理等工作,努力以“一站式服务”模式,为群众诉求开辟矛盾纠纷化解的“综合门诊”。
品牌赋能破题。针对问题楼盘这一民生痛点,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托“府院联动”机制,推动设立全省首家“危困企业司法拯救中心”和“破产法研究中心”,形成了“平顶山模式”,其经验连续两年写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4年审结的破产重整案更入选全国典型案例。面对“万和领域”项目,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湛河区政府对接11家投资方,历经21轮谈判引入战略投资人,争取政策化解高额土地违约金,采用“容缺办证+分段续建”方案推进项目复工。今年5月,随着2号楼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取得,这个停滞近十年的项目迎来新的生机。截至目前,我市已通过这一模式推动30多个疑难复杂楼盘顺利交房,维护4万多户群众的切身利益。
护航大局促发展
“不仅帮我们追回了损失,还帮我们堵住了企业制度漏洞。”河南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感谢,源于市人民检察院在办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时,同步提供的“订单式”法律服务与风险防控建议。这正是我市“百名检察官送法进百企”活动成效的缩影。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全市政法战线主动融入发展大局,深入践行“靠前一步、主动作为”服务理念,以上率下,头雁带动,在依法打击涉企违法犯罪、强化涉企案件办理监督、涉企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等方面上下联动、握指成拳,为经营主体架起“防护网”,让营商环境更温暖,企业发展更安心。
我市创新建立涉企行政检查“一案双查”“三色预警”等机制,探索“企业宁静日”减少干扰。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一二三四”府院府检联动工作模式,相关经验全国推广;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合作机制,创新10项举措承接全国试点任务,受到司法部通报表扬。
2024年,市委政法委推出《平顶山政法系统护航“两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5聚20项”措施》,加大对涉企矛盾纠纷的化解力度,建立涉企案件快速处理通道,缩短办案周期。同时,通过府院联动机制协调23个部门清理企业破产中的信用修复、税务办理等障碍,推动危困企业重生。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我市政法机关依法严惩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合同诈骗等犯罪行为。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涉企绿色通道,优化快审机制;市司法局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千所联千企”活动,组织律师与民营企业结对;市人民检察院开展“百名检察官送法进百企”,市公安局深化“万警助万企”,完善领导分包联系制度。全市律师服务团年均为企业开展法治宣传400余次、提供法律咨询3000余次,助力企业防范法律风险。
精准普法树新风
今年夏天,湛河区法学会九里山街道工作站举办多场“普法夜市”,通过快板、三句半等通俗形式,将法律知识融入居民日常休闲场景,重点宣传民法典中婚姻家庭、消费者权益、电信诈骗防范等内容,并发放宣传资料、解答群众咨询。
“这种活动好啊,不仅听着有意思、看着热闹,还学到了法律知识,一点也不枯燥。”市民陈家阳说。
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五年来,我市以“八五”普法为抓手,创新形式,丰富供给,让法治精神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蔚然成风。
抓住“关键少数”压实责任。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责任制,将普法融入执法、司法各环节。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培训规划,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以“头雁效应”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精准滴灌覆盖重点群体。线下,建设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长廊等,浸润法治精神;开展“彩虹课堂”、防诈专场等,惠及青少年、老年人等群体;线上,“鹰城普法”等新媒体平台推送法律解读,制作漫画、短视频。市公安局反诈短视频播放量超1100万次,单条最高播放量达50万次。
五年耕耘,步履铿锵;法治鹰城,蝶变跃升。五年来,我市用实干与创新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政法答卷。
站在新起点,全市政法系统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擦亮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金字招牌”,坚持示范引领、创新驱动、服务大局,不断提升法治平顶山建设水平和市域治理效能,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