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平顶山市公安局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建设路 网站标识码:4104000039
ICP证号:豫ICP备2023032024号-1 豫公网安备41040202000246号 联系电话:0375-3221114
7月1日早上,虽然刚下过雨,但天气闷热得让人感觉不到一丝凉意。梁义博看看天气,返回办公室拿了一把雨伞,带着7岁的儿子就出发了。
“孩子放假了,没人带,只能跟着我‘上班’了。”
宝丰县城关镇父城街道东街社区是宝丰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民警梁义博负责的社区。这一区域2.2平方公里,8000余人的生活轨迹交织于此。
入户和居民商户交谈、走访了解辖区治安动态……一路上,梁义博忙忙碌碌,不时擦拭额头的汗珠,脸上始终带着微笑,脚步虽有些蹒跚但走得格外坚定。
“这社区啊,就像我的另一个家,我要守好这个‘家’!”
“我要主动找事儿干”
2012年,24岁的梁义博被分配到宝丰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2021年春天,他因突发疾病,后调整工作岗位,成为一名社区民警。
“我以前是办案的。”谈起办案,梁义博眼中就会放光,在他看来,只有办案,才能实现警察的价值。
“离开了办案一线,我感觉这辈子就完了,一个警察不能办案还有啥用?”他说自己刚成为社区民警时心里充满失落。
最初,梁义博履行社区民警的职责,例行开展社区警务工作。每次进社区,群众都会跟他问好,他也礼貌回复。谁的身份证丢了,他帮忙补办;谁家孩子需要上户口,他立即咨询办理户口所需的材料;谁跟谁有了矛盾纠纷,他耐心调解处理……
梁义博坦言:“我没想过自己做的这些小事儿有啥特别,都是分内之事,也都是举手之劳。”
就是这些他认为没啥特别的小事儿,却被群众记住了。
有一次,梁义博接到提示,辖区一名群众可能遇到了电信诈骗,正准备把15万元现金汇给诈骗分子。梁义博立即带领网格员去这名群众所在社区的门口,从下午2时一直忙到晚上8时。此时,有群众默默给他们送去了奶茶。
“做了一点事,群众就能记在心上,我非常感动。”梁义博说,“我要主动找事儿干,不能让别人看不起。我要在社区民警的岗位上实现价值。”
从此以后,梁义博把社区工作作为一个新的挑战。为了尽快深入了解社区情况,他从“人熟、地熟、情况熟”这一基本功练起,用最朴实、最传统的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地访遍千家万户。
由于疾病后遗症,梁义博右手灵活性受损,写字很慢,但每天的走访记录他仍一笔一画地认真记录,做得详尽明白。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隐患点和整改情况,这是他守护平安的“作战图”。
时间长了,梁义博逐渐觉得,在社区工作也挺好。“能真正为群众办点实事,看到群众满意的笑容,我都会感到很知足。”他说。
“感受到‘群众第一’‘基层第一’的意义所在”
走访中,梁义博的电话响了。
“梁警官,我回来了,给你说一下,我不在家的时候,多亏了你对我爸的照顾。”电话那头传来声音。
这是一名叫雯雯(化名)的女孩儿打来的电话。
与雯雯的相识,还是在一次走访中。梁义博发现雯雯和爸爸、奶奶一起生活,爸爸精神失常,一家人靠低保救助维持生活。当听到老人说孙女想吃一碗砂锅面都得考虑好久时,梁义博落泪了。之后,他每个月都要到雯雯家走访两三次,每次都会带着慰问金和自费购买的物品,老人也会把自己蒸的包子或者仅有的一点好吃的拿出来给他,亲切地说:“孩子,这是专门给你留的。”
后来,老人去世了,雯雯外出打工,梁义博也换到了其他辖区工作,但他始终没有间断对雯雯父亲的照顾。
“爸爸由梁警官照顾,我放心。”电话那头的雯雯早已把梁义博当成了“最放心”的人。
2023年暑假期间,一名外来务工的妇女因孩子入学问题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梁义博。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梁义博与同事积极奔走,终于让孩子在新学期开学时顺利入学。
从此以后,这名妇女看到警察都会热情打招呼。
“孩子最近咋样?分数线下来了吗?”见到东街社区居民刘进才,梁义博第一时间询问刘进才儿子的高考情况。
刘进才的儿子报考了河南警察学院,由于需要政审等资料,刘进才周末给梁义博打电话寻求帮助。
“只响了一声,他就接电话了。”刘进才说,“之后,梁警官又跟公安局沟通,周末加班帮我们办好了政审材料。”
办完之后,梁义博又主动给辖区另外两名报考军警院校的考生打电话,提醒他们按时提交材料。
“每做一点,群众都会记在心里。”梁义博说,“我越来越能感受到‘群众第一’‘基层第一’的意义所在。”
“群众第一”“基层第一”是平顶山市公安局党委“123468”工作思路中的要求。
“多破案不如少发案”
“多破案不如少发案”是梁义博的工作追求。他以止于未发、化于萌芽的工作理念积极践行主动警务、预防警务。
“可不要把公司账户提供给他人使用,一定要注意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采访当天,梁义博有针对性地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敲门行动”。
“爸爸你快一点!”梁义博的儿子帮梁义博拿着宣传资料,边跑边催。
“你慢一点,爸爸跑不快。”
针对电信诈骗案件高发的情况,梁义博总结出不同年龄段人群易受骗的类型——年轻人网感强,但防骗意识弱,易中刷单、投资骗局;中年人顾家、忙事业,容易被理财、家庭琐事等方面的骗局蛊惑;老年人对养老生活、保健品等方面的骗局常常无招架之功,成了诈骗分子的重点对象。
基于这样的分析,梁义博的宣传策略也变得有的放矢。针对年轻人和中年人,他把反诈知识发到社区微信群,同时在群里接受大家的咨询。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他采取“敲门行动”,逐户告知,在辖区店铺、休闲场所、小区进出口、单元门口等处张贴反诈标语和海报。2025年上半年,东街社区电信诈骗案件同比下降了70%。
一名民警,2.2平方公里,8000余人,梁义博即使天天“泡”在社区,也无法兼顾到每一处的安全。于是,他借助社区力量组建了民兵义务巡逻队,联合社区干部、网格员、居民开展夜巡,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携手共治的转变。
他还定期组织队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队员的防范意识和处置能力,传授识别可疑人员、处理突发状况技能,并结合案例讲解防范要点,比如如何快速识别门锁痕迹、怎样保护现场等。
针对社区矛盾纠纷的特点,梁义博总结出了矛盾化解“五必做”,即常态排查、建立台账、及时办理、反馈结果、满意回复,用心、用力、用情答好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考卷”,真正让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记者手记
由于突发疾病,年轻的梁义博从一线办案人员变成了社区民警。从刚离开办案一线时的失落,到“不能让别人看不起”的倔强;从接处警劝阻止损,到帮群众解决鸡毛蒜皮;从巡逻防控、法治宣传,到走访慰问、纠纷调解……梁义博用并不十分灵便的腿脚,诠释了“群众第一”“基层第一”的价值。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无论是梁义博还是群众,始终都是一口平和的语气。他们讲述的故事,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斗,但每一处隐患的排除、每一次矛盾的化解、每一户居民的微笑,都是平安社区的注脚。
一次次敲门、一句句问候,拉近了梁义博与东街社区群众的距离,让信任扎根群众心间。他把“下社区”变为“在社区”,把社区当成“家”,并化身流动灯塔守护着这个“家”。
这份坚守,让警徽在街头巷尾熠熠生辉,让“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在基层一线彰显力量。